香港珍珠
香港珍珠
香港珍珠和日本的海水珍珠可說是近親。貝母(養殖珍珠的貝殼)都是同一品種 (Pinctada Fucata)。一般來說應養殖 1.5 年左右才可收成,但因科技及生物技術的發展及要減低環境帶來的不穩定因數,現在的珍珠用 10 個月也可以有收成。
1950年代至60年代
香港政府發了6個牌給本港不同的珍珠養殖商。當中已確家的有嘉道理家族,馮秉芬爵士及鄭裕彤先生(負責人為周大福前副總經理何伯陶先生)。可惜,因市區發展導致環境污染,天氣及沒有加工技術而不能繼續下去。
1990年代中
雖然試過秘密地再去嘗試,因 1997 年的回歸而導致政府內部人事改變而停止計劃。
2000年至2005年
有一位葉定民先生投資養殖,可惜因種種原因而不能持續。
2014年4月28日
香港再次養殖。利用高科技 Metakaku© 作為有獨立身份證的珍珠種子。養殖了10個月後,2015年2月12日收成,發現本港水域有能力養殖出 9.0 mm 的珍珠。
在香港,珍珠給人的印象都是高貴及傳統,與人的距離很遙遠。其實,它們當中有很多的事情都與人類及大自然保育息息相關。可持續性發展 (Sustainable Development) 就是珍珠不為人知的一面。